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样在桌前打开iA Writer用键盘敲点什么了,细数了一下过去的一年里我甚至只更新了两篇博客,也明显感觉到生活状态疲惫不堪,情感状态几乎一塌糊涂。我需要花一些时间沉浸下来,给自己一个复盘的机会,顺便定下2025年的目标。
关于目标
在软件开发领域有种说法叫做 ”build in public”, 我希望以这种 “goals in public” 的方式来监督自己达成目标的情况。
2025年我对自己的目标是“找回自己”,这其实是对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种阐述,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喜欢陶喆的《找自己》这首歌。
我给自己定了以下的(部分)目标,这是我从大狗熊老师的内容中学到的,希望也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健康
- 1000km跑步,每周至少20KM
- 体重70kg以下/体脂率18%以下
- 全年进行150次冥想和150次轻饮食
财富
- 资产净增值XXW人民币
- 学习2本财经相关的书
- 投入至少2W港元实践港美股交易
个人
- 保持多邻国每日打卡,日语学习进入第3阶段
- 看完12本书,每个月至少完整看完1本
工作
- 发布2篇技术文章,更新2篇个人博客
- 发布1款独立开发的App
生活
- 规划并落实1次出境游,国内至少去1个城市游玩
- 学习并练习2个拿手菜
- 徒步打卡1条线路
关于信息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每天都经历着往返各40分钟的通勤,如何从无聊中挣脱出来是一个很多人面临的问题,而我选择了听播客,保守估计一年至少听了不下300小时的播客。但是说实话,我大部分听到的播客节目其实都充斥着垃圾的信息,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干货。我对于这些垃圾信息来者不拒,是因为希望自己的大脑能够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让我将注意力尽可能放在驾驶上,但是导致的一个怪现象就是播客听完了讲了什么全然不记得了,这权当一种消遣吧。
碎片的时间里我会在几个社交平台上来回转辗,小红书用的特别多,几乎能达成全勤奖,目前也很难戒断出来。与其说“自己丢失了与现实认真接触的机会”这样的话,我更愿意告诉自己应该“积极拥抱变化”,毕竟之前的时间都用来刷微博了也是浪费时间,而且互联网上大部分信息看或者不看对生活都是没有影响的。但是手机的使用时长数据是真实增加了,我应该找到一段时间来统一接受这些信息,把走路、吃饭这样的碎片时间还给当下。
今年很火的一个词是“心流”,即在工作忙碌或者专注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让人对时间的感知变得模糊,主观上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学生时代每天都有新奇的体验让我们感觉充满着新鲜感,而工作以后两点一线的生活趋于稳定,被工作占据的时间变多,而大脑倾向于压缩重复和无趣的记忆,感觉时间像是“加速快进”。过去的一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我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更多感受到当下,除了碎片时间的收集还要学习冥想活动。
关于健康
去年一年里体重变重了不少,从2023年底的141斤涨到了145斤,似乎再也回不去136斤的那个我了,最让我哭笑不得是,这还是建立在我高强度的锻炼基础上。
得益于公司有健身房可以使用,过去一年我从Grow中得到的统计信息是一共跑了953公里,这个数字甚至比2023年的906公里要多上一些。
明显2024年的我没有之前那么自律了,这里涉及到一个思考模式的变化:之前我认为高强度的锻炼是为了让自己瘦下来,并且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而这一年里我的观念逐步转换为锻炼是为了让自己吃更多的食物、更好的食物。从做法来看,我对于油腻的食物没有那么抗拒了,很多时候明明自己已经吃不下了,却因为不想浪费又回强迫自己吃下去,甚至有时候还会吃上一顿夜宵,毕竟有时候人性是不能被挑战的。在新的一年里这个观念应该需要更新了,拆解成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多吃几顿健康餐、每一顿都的菜量减少1/3、尽量不吃精加工的零食、吃不完绝不强迫自己继续吃等等。
适度的饥饿帮助人战胜疲劳,并且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但我想表达的是并不吃绝食这样的行为,毕竟我也不会这么做。在香港的日子里我体会过全身轻松的感觉,不仅肚子前面没有赘肉,每一天都感觉充满活力,做决定也绝不是含含糊糊。我很期待并且有信心能够回到那种状态。这一整条链路是闭环的,在饱腹的状态下很难保持头脑清醒,也很难做吃理智的决定,进而会导致自己吃的更多不注重习惯的养成。
今年读了孟岩推荐的《超越百岁》这本书,主要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延长寿命并提升生活质量,强调现代医学应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我认为我的大方向没有问题,即运动是强效的长寿“药”,且我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需要注重肌肉的锻炼,这一点被我忽视了,以至于体脂率接近20%且肌肉只有111斤。2025年里我会更注重肌肉的训练,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体重回到70KG以下,并且体脂率保持在18%以下。
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昼夜节律的错位,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很难保证12点准时睡下,并且我的习惯里早晨是很难被利用的。我已经很久没有那种早起被唤醒的感觉了。我能够给出的解决方案大概有:
- 给自己充足的助眠时间:睡前一小时暂停写代码这种刺激大脑兴奋的行为,可以选择看看书这种给大脑放松的活动
- 系统性学习冥想:目前了解到 Headspace 在 Netflix 的课程是比较科学的,高中时代我有过短暂的冥想练习,那种感觉其实类似于早晨的唤醒
- 周末保持的睡眠节奏:除非迫不得已不睡懒觉,今年里经常有周末一下午都睡过去的案例,每次醒来的那种懊悔让我对自己非常失望
关于情感
过去的一年里和女朋友相处的时间不算多,除了周末和周三的活动日,见面的次数都可以算出来,确实在工作和情感上非常不平衡,但有时我从这两个重心中抽离出来的我感觉很疲累。
之前的我一直认为我和对方是模范,在相处近两年的时间里有记忆的只吵过一架,但是不吵架不意味着感情是健康的,情绪的突然爆发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很少有过感情层面的讨论,包括探讨人生意义或内心追求,以及对于幸福、事业或家庭的共同理解。
我第一次从头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总结了一些复盘。
- 敢于表达拒绝:如果自己不喜欢某件事可以大胆说出来,喜欢和不喜欢有时候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不需要一个为什么。如果对方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后续就减少或者避免相关的讨论,毕竟完全可以和有相同的兴趣的人继续研究这些。当然相反的,也没有必要谄媚装作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在一开始双方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之后某个时间点问题被放大后,双方的信任感都会有所降低。针对一些讨论过很多的话题也没有必要来回提,也没必要刻意制造一些话题。毕竟两人不可能完全相同,接纳差异是保持沟通的重要前提,能够遇到能够分享一部分兴趣空间的人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 情绪价值:我自诩尊崇绝对的理性,并且争取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被情绪所左右的人。然而,没有情绪的人还是人吗,没有情绪的人工智能确实可以高效执行任务。在一段感情中对方渴望的是和一个真正的人相处,而不是每天在手机上和一个绝对理性的AI相处。情绪驱动着人类的社交行为,驱使着每一次见面的冲动。今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相处中这种新鲜感被大大淡化了,具体体现为对自己的形象没有那么注意了,不再那么注重给对方惊喜了,在每个仪式感的瞬间也只是思考着买些什么,处理情感的优先级被大大降低了。改变的方向也有很多,安排新的约会活动、探索新的旅游目的地、一起学习新的菜谱等等,都是可解决的方式,需要重新关注细节,带给对方不经意间的关心。当对方为你做了一件事、买了一件东西都表达感激,针对仪式感的瞬间,停止用手机更多关注对方的表达。
- 为目标努力:诚然,最初的悸动和新鲜感随着时间逐渐减退,很难让对方感受到信心,更深层的信任和理解会难以显现。我认为“平淡期”反而是情感成长的标志,如果没有共同努力目标,长期的可能是储蓄、买房、定婚等重大决策,短期的可以是学习一门新技能、制定旅行计划等,一起为目标努力才会增进彼此的连接,才可以让双方对这段感情更有方向感。最重要的是,对于能够达成的目标要明示信心,对于不能够达成的目标一开始就不要提,针对每个目标需要有明确的达成时间和阶段计划。
- 保持谦虚和未知:当对方阐述一个你不太清楚的领域,不应该以一个二极管的思维直接给予否定,应该先倾听对方对于这件事或者这个问题的理解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否则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方拒绝与你继续沟通,久而久之会演化成一种难以逆转的失望。如果感到感情的乏味应该坦率地和对方分享,我认为重要的是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将话题集中在对未来的期望和改变上,一味抱怨问题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尝试寻找各退一步的空间。
- 精神满足: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感觉到了一些自我的失去,无论是健康、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不仅更肥了,也更没有耐心了,每天就是在手机上回复各种消息。但是恋爱这件事本身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而是两个完整的个体共同成长。我不会为了迎合对方而丢掉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目标,反之亦然,这一点我们双方做的还算不错。目前我们双方也都保留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自己的朋友圈,然而在陪伴这一点上很难找到让双方都舒适的平衡点,一起度过几个小时十二点到家的我同样也很疲惫,却可能没有一分让对方感觉到这是一种陪伴。我们从没尝试沟通了解对方真正需要什么样的陪伴,陪伴不一定要靠时间堆积,更重要的是质量。
关于工作
刚入职的我干劲十足,拿到了季度的spot bonus也收获了满意的薪资回报,但下半年工作态度上确实有所松懈。我看过不少工作和伦理的书,包括《精英陷阱》、《贪婪的多巴胺》等等,但我作为一个新职场人,或者说作为一个被优绩主义驯化了的人,还是应该承担好自己当前的角色,何况是在当前这样一个艰难的社会环境下。至于工作不及预期的问题原因是多方的,解决方案可以是设立短期奖励(例如完成30分钟的专注工作后可以去泡杯咖啡)、长期多巴胺健康循环(在生活中融入有规律的运动、用冥想重置神经系统)、把完成工作与未来的更大奖励挂钩(完成这项工作后无压力地休假旅游)等等。
在X上看到过一个meme,大致说的是工作中总要得到些什么,如果得不到期望的薪资好歹应该得到学习和成长,再不济也应该得到人脉和认知,虽然话很难听,但是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其实还是能够从工作中学会一些东西的,除了业务技能,还包括如何设定目标、审视目标和实现目标(OKR),以及我正在做的事情(复盘),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牛马,也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牛马。
关于消费
工作中的失去的乐趣确实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填补,最简单的就是消费。看过《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让我最近几年里我有意识的减少了自己的消费行为,我要积极地成为“有缺陷的消费者”,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消费本身还是能够带给人快乐的。
甚至今年买了一台老款的MacBook Air,它带给我了一段时间的多巴胺刺激和研究拟物UI的快乐,也算是明白了“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是什么感觉。
我一直在与自己矛盾的观点作斗争,其实不必完全抵制消费,而是通过优化消费行为,让消费为我的成长服务。比如购买工具书、探索一些硬件、参与学习课程,都既是消费又是精神探索的投资。每一次消费都是生活与精神的延续,可以是一顿饭的记录也可以是一个景点的打卡,数字生活可以让我的消费行为不再是短暂的多巴胺刺激。于是今年也更加努力工作、更加多一些消费吧,也算是与国家共克时艰了。
结语
现在已经是深夜了,写到这里的我热血沸腾,感觉今年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成的。 这篇博客已经不再需要什么结尾了,如果你能看到这里,期待你也在2025能够找到和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