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军的演讲视频评论中时常可以看到“你可以黑小米但不该黑雷军”,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雷军和小米模式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链接
摘录
第一章 雷军的重新出发
2007年之后,雷军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在办公室和家里都不再使用电脑,所有的信息处理都尽量只用手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着即将到来的移动时代一点一滴的演进。
互联网人确实是会自己给自己定KPI的。
以前,技术的发展是由军队、大企业推动的,只有这些资金雄厚的实体才买得起零部件。但是现在情况变了,技术的发展由普通消费者推动。
雷军这门课的成绩尤为突出,拿到了满分。第二年,雷军的课后作业被编进了“曹汇编”新写的教材里。后来这种情况不断出现,在邢馥生教授编写的Pascal程序语言教材里,雷军的名字也出现过几次。
读这本书之前不曾知道雷军在学生时代是一名出色的程序员,甚至还会如此硬核的汇编。
面对陡峭的雪道,人的本能就是恐惧,但是他们知道,越是恐惧越要往下冲。恐惧可能会使人本能地向后仰,而越向后仰就越会摔跤。
第二章 为发烧而生
后来,雷军进一步阐释了这个名字的含义:小米中米的拼音是MI,可以进一步阐释为Mobile Internet,即移动互联网;MI也可以理解为Mission Impossible,表示小米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雷军也希望用小米加步枪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来征服世界。
MI解释为Mobile Internet属实有点牵强,最开始的Logo设计是一个“心”字确实从长远来看确实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设计。
MIUI团队里的工程师很多都来自微软的Windows Mobile团队,以前囿于大公司的流程,工程师们很多事情无法自主,很多想法也无从实现。而现在,他们一改往日的克制,仿佛来到了广阔天地,每天都在自由世界翱翔着。
或许也是Windows Mobile会失败的一个原因。
当候选人终于答应进入小米,双方开始谈薪资待遇的时候,雷军发现,这位候选人不仅不愿意放弃外企的薪水,还特别在意自己一年休假的天数,对股票和期权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让雷军最终选择了放弃。雷军坚信,一个不具备创业心态的人,技术上再优秀,也不是他想要的人。他需要一个能够全情投入的创业者。
这是一只被外界形容为卧虎藏龙的超豪华团队,其中5位有工程师背景、两位有设计师背景,而且5人是海归。他们来自微软、金山、谷歌和摩托罗拉,大多数人都管理过几百人的团队。从此刻开始,这些人希望为中国市场打造一款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产品的野心,有了可以施展的天地。
2010年,安卓在美国成为第一智能手机平台。到2010年第三季度,安卓在亚洲击败了一直领先的塞班系统,排名手机操作系统第一位。摩托罗拉在这一年推出了Defy,HTC推出了搭载安卓系统的G7,成为HTC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智能机型。Galaxy S成为三星安卓智能手机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它让三星从此成为安卓阵营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作为体验过那个时代产品的人,我觉得那个时代是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 新物种诞生
比如,一名叫彭涛的产品经理,面试的时候直接告诉黎万强,她可以经受住强度最大的工作,但是每年都要允许她去日本看彩虹乐队的演唱会,她才会入职。类似这样的要求,黎万强都答应了。
果然初创团队的氛围都是很不错的。
在2008年,雷军就总结出了互联网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小米设置了一个叫作“爆米花”的奖项来激励那些得票最高的功能开发者。周五下午,这些得票最高的工程师会得到一桶管颖智购买的爆米花作为奖励。通常,得奖者会把爆米花桶捧在手里,然后绕着办公室游走一圈,这对于开发者来说是最高的荣誉。
那个时候,行政专员管颖智每天中午都给雷军订沙县小吃,偶尔会加个鸡腿。而几乎所有的同事也都在同一家小馆下单。
“加鸡腿”
王翔拜访客户时有两个重要的使命,一是介绍自己的技术,二是了解客户对于趋势的判断,从而决定如何调拨自己的资源。
路上看见谁都像亲人,整个世界都特别美好,是爱心大满贯、大爆棚的感觉,当你的心里有一个特别想全身心倾注的事业时,你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他平时在办公室就喜欢穿几十块钱的凡客诚品出的黑色T恤和牛仔裤,还有同样几十元的乐淘网出品的帆布鞋。这并不是一个财务早已自由的人特意营造的勤俭节约的个人形象,这是他最贵的穿着之一。
雷军应该是中国创业圈子里比较著名的践行极简主义的人。
第四章 高歌猛进
他永远热爱乔布斯,但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并不希望完全去复制另一个人。
“雷布斯”这个名号对于雷军来说是一种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
小米网的技术人员通过一折卖可乐这个活动测试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商正式上线之前都得到了解决。
米聊的发展最终还是受到了一些资源上的掣肘,导致在和腾讯贴身肉搏时,逐渐处于弱势。
微信在这个时候崛起了。
我们当时的基础设施真的很差,甚至有一个很好笑的笑话,说小米是用Excel表格治天下的,所有的单子刚开始都是填写在Excel表格里,后来才慢慢有了后台工具。
“Excel表格治天下”
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巨头的努力最终似乎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和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始终缺乏硬件基因不无关系。
第五章 生态链起航
这个景象非常符合小米最初做手机,进而改变中国制造业的理想。与小米手机大量使用跟苹果、三星相同的供应商不同,红米开始大量使用国产的元器件,从而带动了国产手机供应链的发展。雷军认为,这是小米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小米商业模式的神奇效应——极致的工业设计,极高的产品性能,极具杀伤力的价格,用电商解决商业效率的问题。
第六章 手机登顶和隐忧初现
雷军要去机场,卢伟冰惊讶地发现知名企业家雷军竟然没有助理,也没有司机,就让自己的司机去给雷军送机。
雷军也曾被人拍到飞机高铁坐的都是经济舱,和苹果给员工报销商务舱的做法截然不同,暴露了两家公司的行事风格。
灯泡等IoT设备与云端的通信协议和链接方式,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在腾讯开发QQ后台时的经验,让他决定在那么小的芯片里先不用TCP(传输控制协议),而是用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实现和云端的握手,以保证控制设备的快速响应。
小米生态链的这把火是从这个时候引燃的。
第七章 低谷到来,危机初现
小米插线板最初要求拔模的角度最好是零。但是林海峰发现,这样做会导致插线板的废品率太高,出现成本问题。于是插线板的拔模角度被放宽到1.5度,而即便是这样的自我要求,依然是插线板这个行业里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它对制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小米认为,独角兽企业就像是一棵孤立的竹子,如果没有生长在竹林里,就没有强大而发达的根系,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很容易大起大落。而现在,生态链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他们的根系交织在一起,一边不断向外延伸,一边为竹笋的快速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第八章 狂风暴雨中的一年
每周最核心的订货会上,供应链、生产、销售三个部门分别抱着三台电脑,打开各自的Excel表格进行比照。听到这一奇闻,任何一个业内人士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小米一年几千万台的出货量难道是靠这样的方法管理出来的吗?
这时候的小米,经历着多重文化相互冲突的震荡。手机硬件团队与公司互联网企业文化的冲撞、互联网产品体验主义与互联网变现冲动的博弈,都让小米公司深刻地感知着什么才是成长路上真实的痛。
一个公司特别棒,肯定不是因为它的厨师特别好,但是一个好的公司需要好的厨师,让大家机体健康,精神愉悦。你总不能搞一次食物中毒,让整个公司瘫痪吧。”
为了学习全球设计最好的体验店,让小米尽快掌握线下的“语言”,她成了苹果体验店的一名常客。全国42家苹果体验店,她几乎全部走了一遍。用她的话说,“当时看店已经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状态”。
当时体量如此大的小米在开出第一家直营店的时候也是从简单的学习模仿开始的。
第九章 逆转向上
蒂姆还告诉林斌,苹果店的设计理念是受到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的启发。乔布斯希望人们站在苹果店里和站在玻璃金字塔中的感受是一样的。在他看来,艺术与设计一脉相通。
第十章 一波三折的上市之旅
处理如此繁杂而庞大的业务,是周受资有生以来面临过的最大挑战。这个新加坡男孩在回忆这一切时说,自己是新加坡的“国家富二代”,他的父亲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一家建筑公司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由于管理不善,这家企业后来遭遇了困境。从一夜暴富到一无所有,这个过程曾经给年轻的周受资以巨大的心理冲击。他暗暗下定决心,这一生一定要参与建设一家伟大的企业,并要让它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在字节跳动担任COO的周受资,也是小米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
企业家带领人们去做的事情并不总是可以用金钱来计算,正如(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德·马卜贡杰所说的那样:“你只有感动了他们,才能领导他们。企业家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帮助人们为了信念冒险。”“如果你去询问硅谷或者其他类似地方的初创团队的成员,问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你会发现,驱使他们行为的,是超理性动机。”
企业的目标就是讲好故事
第十一章 新时代,新征程
Redmi品牌的产品线要比以前清晰许多,三大系列分别是旗舰的K系列、中端的Note系列,以及入门级的数字系列。其中K系列覆盖20003000元档位,Redmi Note覆盖10002000元的售价范围,数字系列则在千元以下。
作为K40的用户不得不承认卢伟冰团队的营销能力确实很强。
卢伟冰制造的话题取得的成效,很好地阐释了一款科技产品诞生之前互联网预热的重要作用:互联网的民主性可以将产品性能透明地展示给民众,让大家自己做出判断。
小米手机在追求不断创新的同时,不但给供应链提供了大量的订单,也用创新促进了供应链的技术进步。
在小米的AIoT的蓝图中,形成了“1+4+X”的品类战略,1指传统控制中心智能手机,4指电视、智能音箱、笔记本电脑和路由器,X则是小米海量的IoT产品。
雷军曾经这样表达自己这一代的成长历程:“我们从小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但是转过头,满眼看见的都是自我。”
最关键的一点是,当一个财富早已自由的人开始创业时,他可以真正放下对赚钱和利润的执念,把克制贪婪的理念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这让企业家可以大胆放手去追寻商业的本质。
过去10年催生出许多独角兽公司,它们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历经磨炼,又将其收获的经验复制到其他市场去。人们发现,“Copy to China”(中国复制)已经逐渐减少,“To copy China”(复制中国)却渐渐成风。
目前Temu等公司的出海又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