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纳瓦尔是硅谷知名投资人、企业家、天使投资人(投资过 Twitter、Uber 等公司),也是知名的思想领袖。他在财富、幸福、健康、学习、人生哲学等方面的见解深刻且独特。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我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期播客中听到了对这本书的推荐,于是花了一些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只看书名和封面或许你会和我一样误认为这本书是投资相关的,其实不然,这本书围绕纳瓦尔的核心理念展开,强调如何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习惯,实现财富自由并获得幸福。
《纳瓦尔宝典》并非由纳瓦尔本人亲自撰写,而是埃里克·乔根森(Eric Jorgenson)从纳瓦尔的推文、播客、访谈等公开内容中整理编纂而成。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直接在他的 X主页 给他一个关注。
事实上这本书对任何想提升自己的人都适用,语言简单易懂,阅读这本书像是纳瓦尔在与你对话,让你重新思考财富、幸福、健康、学习的意义。例如下面这些等式就是他的书中归纳的:
→幸福=健康+财富+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锻炼+饮食+睡眠
→锻炼=高强度耐力训练+体育运动+休息
→饮食=天然食物+间歇性禁食+植物
→睡眠=不要闹钟+8~9小时+昼夜节律
→财富=收入+财富×(投资回报率)
→收入=责任+杠杆+专长
→责任=个人品牌+个人平台+承担风险?
→杠杆=资本+人力+知识产权
→专长=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
→投资回报=“买入并持有”+估值+安全
你是否能够从这些等式中获得一些启发呢,对于第二条“健康=锻炼+饮食+睡眠”,笔者很热衷于使用 Apple Watch 以及辅助健康类软件来监测健康程度,锻炼可以用体能锻炼来量化,饮食可以用卡路里来量化,睡眠也有深度睡眠、核心睡眠等核心指标,或许我也可以通过这些指标建立模型,给自己的健康程度打一个分数。
无论是想提高财务自由,还是追求个人成长,都能从书中获得启发。以下就开始这本书的摘录。
TL;DR
如果只是想要知道这本书阐述的核心观点,我这里附上 ChatGPT 给予的核心理念总结,然而我还是推荐认真阅读下原书,了解作者思维方式以及付诸行动的原因。
- 通过智慧和杠杆创造财富,而不是靠勤奋工作一辈子。
- 幸福不是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减少欲望、活在当下。
- 健康是第一优先级,身体和心理健康决定了一切。
- 终身学习和跨学科思维,是持续成长的关键。
- 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信任和长期关系比短期利益重要。
- 简化生活,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章节
如果你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我整理出了这本书大致的架构,能够帮助你一边阅读一边归纳,希望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努力让更多阳光照射在自己的皮肤上。心中敞亮,抬头微笑“。
摘录
关于财富
-
阅读数学、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不要读畅销书,不要看新闻。避免加入任何所谓的“读书俱乐部”,避免追求任何的社群认同。把真理置于社群认同之上。
这一点开始就和主流价值观不符。我们通常会认为畅销书代表了当今社会的思维方向,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就是参考豆瓣读书榜等榜单,能够过滤掉很多没有价值的新书;至于读书俱乐部,我在读研的时候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当时用英文认真读了村上春树的《第一人称》这本书并且在读书会例行分享,这种体验还是很奇妙的;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欢《文化有限》这档博客寻觅一些新书。这几点我从来没有认为有任何问题。
作者开篇鲜明指出不要做这些事,而是追求所谓的真理,我们可以辩证看待这些观点。后文中又提出需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心理学、说服术、伦理学、数学和计算机,是对应该读什么类型的图的呼应。
-
专长指的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如果社会可以培训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训他人来取代你。
这句话在 AI 大流行的当下格外有意义,取代你的不一定是 AI,而是熟练使用 AI 的人。
-
代码和媒体是不需要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这两个杠杆是新富阶层背后的杠杆。你可以创建软件和媒体,让它们在你睡觉时为你工作。
这种杠杆就是“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其中包括书籍、媒体、电影、代码。在所有不需要他人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中,代码可以说是最强大的一种——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够了。
这段与《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的观点存在一致性,作者新提出了“杠杆”这个概念。后文还提到“不要再把人分为富人和穷人、白领和蓝领了。现代人的二分法是“利用了杠杆的人”和“没有利用杠杆的人”。”更进一步阐明了杠杆的重要性。
创建软件的形式的形式可以是独立开发,媒体的方式可能是做自媒体博主,目前这两个赛道已经很热闹了。
-
没有所谓的“商业”技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商业杂志和商业课程上。
-
你应该忙得没时间社交,但依然把日程安排得井然有序。
-
正如艾伦·凯所说,科技就是一套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的东西(更正,是丹尼尔·希利斯所说)。某种东西一旦得到广泛应用,它就不再是科技了。社会总是需要新事物。如果想变得富有,你就要弄清楚你能为社会提供哪些其有需求但无从获得的东西,而提供这些东西对你来说又是轻松自然的事情,在你的技术和能力范围内。
大模型现在还是被称之为科技,未来将会作为网络一样的基础设施被大众所熟知,在这之后就不能称之为创新了。
-
如果你在研究的时候不是百分之百投入,其他百分之百投入的人就会超过你。他们的表现会比你好不是一点儿,而是很多,因为我们讨论的是创意领域的竞争。在创意领域,复利效应非常明显,杠杆效应也非常明显。
中美两个国家在这个点上的认知都是完全一致的。之前读过一篇 OpenAI 研究员 Jason Wei 在 X 上分享了自己工作的一天:9点起床,10点开会,6点吃完饭,7点回家后继续写代码、做实验,直到凌晨1点15就寝。这般努力还是不能保证 OpenAI 在这个行业完全稳坐头把交椅。
-
显然,没有一种努力是完全白费的,因为我们总能在努力的过程中学到一些东西。任何经历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机会。举例来说,回顾求学生涯,当时写的论文、读的书、做的练习,99%不适用于现实社会。学到的一些地理和历史知识你从未派上用场,学的一门外语你早已不再使用,一些数学知识你也早已全然忘记。
初高中乃至大学学习的不只是基础知识本身,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学习。
-
我们需要了解获得权益回报和赚取薪资报酬的区别。如果你是通过出租时间来换取报酬的,即使从事律师和医生等高薪职业,你能够获得的报酬也非常有限,不足以让你实现财务自由。而如果拥有企业股权,你就可以获得被动收入——即使你在度假,企业也在帮你赚钱。
-
通常情况下,真正的财富是通过创建公司或者通过投资创造出来的。投资公司也是买入企业的股权。这些都是获得财富的途径。总之,真正的财务自由都不是靠单纯地投入大量时间来实现的。
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努力的目标都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性,而不是升职加薪。拥有独立性,为自己独特的产出成果负责(而不是像打工一样为投入的时间负责),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
无论是创业、健身还是恋爱、交友,我始终都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专注于事情本身,体验过程,享受当下。神奇的是,当专注于事情本身时,你反而能做得更好。即使是赚钱,你也能成为赚得最多的那个。
专注自由也是一种自由。作者还在后文中阐述了对于自由的理解:“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我说的自由是多种多样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不想做什么就不去做的自由,不受自我情绪或外界影响的自由,等等。自由是我最珍视的价值。”
-
当新的需求乍现,而你恰好又是唯一具备相关技能组合的人时,大显身手的时刻就到了。这期间,你可以通过免费提供产品或服务在推特、YouTube(视频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但是你为自己打造了个人品牌,赢得了声誉。当机会到来时,你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杠杆效应,扩大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模。
-
如果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最大化地利用杠杆,无论是机器人、计算机,还是其他任何人或技术,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因为没有人会考核我们在工作中投入了多少时间,我们只需要对自己的产出负责。
-
给自己的时间设定价格,用时薪计算时间价值。如果用花钱的方式节省的时间价值更高,那就花钱,不要犹豫。要想真的赚到钱,先要相信你自己很值钱。
这也是纳瓦尔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他还建议给自己设定一个比较高的时薪,把时间关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例如你的时薪是一个小时100元,你值得花一个小时自己洗车吗,还是花20元购买他人的服务,让自己的时间用来陪伴家人或者创造价值。
-
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在重大决定上花更多时间。人生早期有三个重大决定:在哪里生活,和谁在一起,从事什么职业。
-
生活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游戏组成的。一个人不断成长,从小到大玩上学游戏,玩社交游戏,玩赚钱游戏,玩地位游戏。至少对我而言,这些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游戏,只是游戏的影响愈加深远。既然看透了游戏这一本质,结果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永远都在“工作”。但是,别人眼里的工作于我而言就像是玩耍。正因如此,我才确信没有人可以在我的领域与我匹敌。因为我觉得工作就是玩耍,所以我可以一天玩16个小时。如果有人想跟我竞争,那么他们肯定会输,因为他们不可能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
Game 在英语里面的范围很广,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 Game,作者现在指出赚钱也是一种 Game,作者愿意一天玩16个小时这款游戏。
-
退休就是不再为了想象中的明天而牺牲今天。当你能活在当下,内心充盈地度过每一天时,你就达到了退休的状态。
-
赚钱的目的是解决财务问题,满足物质需求。我认为,摆脱金钱贪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赚了钱之后不要升级自己的生活方式。赚到钱的人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提高生活水准。假设你一次性赚到一大笔钱,而不是靠日积月累。此时你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还没来得及升级,你的金钱就会远远超出你的实际需求和欲望,这反而让你达到一种财务自由的状态。
-
如果年轻时没有在职务上有所突破,职业生涯后期就很难后来居上。所以,在小公司创立之初就加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此时没有那么多阻碍提前晋升的硬性条件.
对刚刚开启职业生涯的人来说(甚至稍晚阶段的人也一样),最重要的资源是公司能给你带来的人脉资源。要思考一下自己会跟什么样的人共事,他们将来会如何发展。
-
因果关系如此确定,所以运气就不再是运气了。所谓运气其实就是必然的结果。第四种运气总结一下就是,以某种方式塑造自己的性格,之后就由性格决定命运。
人品和声誉是可以自己建立的。一旦有了人品和声誉,你就会有很多机会。别人认为你是运气好,但你知道那不是运气,而是人品。
-
对自己热爱的事物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不断精进,日积月累。不要去计算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一旦开始计算,你就会失去耐心。
-
赚钱能改善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可以消除一系列可能阻碍幸福的因素,但金钱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
增强判断力
- 把时间花在省钱上是不会致富的。省出时间来赚钱才是正确的思路。
- 头脑清晰的思考者能够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头脑清晰这一点是需要睡眠、饮食、锻炼等多方面促成的。
- 事实上,留出空闲时间非常重要。如果每一天都被各种会议占满,都是忙忙碌碌的,你就无法进行思考。没有思考,你就不会有出色的商业创意,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我鼓励大家每周至少花一天时间来思考(最好是两天,因为即使预留了两天,最终也可能变成一天)。
在大厂几乎也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只是知道要做并且迅速果断达成这个具体的目标,但是没有深度的思考背后的原因,更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可以在空余时间做点什么。
- 做人除了要极度诚实,还可以参照巴菲特很久之前说过的一个建议:具体地表扬,泛泛地批评。我努力遵循这个建议,虽然并不总能做到,但它确实给我的人生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具体地表扬,泛泛地批评”。
- 阅读的题材和内容并不重要。最终,你会追随自己的兴趣,完成大量阅读。你的生活也会因此得到极大的改善。这就好比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每天都能坚持的运动。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书籍、博客、推特,或者任何有思想、有信息、有学习内容的东西,最好的阅读就是自己感兴趣的、爱不释手的阅读。
- 我读书的时候不相信“延迟满足”,读不堪卒读的书本身就是痛苦的,何来满足?世界上的书太多了,有那么多好书,这本不喜欢就果断舍弃,换下一本。
如果一本书读到一般读不下去,那就果断换一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 阅读是在锻炼精神的肌肉,运动是在锻炼身体的肌肉。要学会如何阅读书籍。
精神的肌肉这个比喻我很喜欢。
- 上网的每一天我都是在吃多巴胺零食,每块零食就是140个字符。我每次做的就是发推文,然后看看谁转发了我的推文。这件事很美妙很有趣,却只是个游戏。
如果多巴胺是零食,内啡肽是良药吗?
学习幸福
- 现在,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不需要主动作为的状态。当把“缺憾感”从生活中剔除时,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 对我来说,幸福的含义主要是没有痛苦,没有欲望,不沉溺于对未来或过去的思考,真正拥抱当下,拥抱现状,拥抱现实的一切。
很喜欢这个对幸福定义,幸福就是能够完全享受当下。
- 世界只是折射个人感受的一面镜子。现实是中性的,现实不做评判。一棵树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概念。人生在世,我们从大千世界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官体验和刺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至于如何思考、判断和对待你所感知的一切,全由你自己决定——选择权在你手上。
- 在任何时候(比如走路的时候),大脑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关注当下的。大脑把主要精力用于规划未来或悔恨过去。这样的运行机制让人无法获得绝妙的体验,无法欣赏周遭一切事物的美妙之处,无法因为现状常怀感恩之心。如果每天都沉浸在对未来的规划和幻想中,那就是在亲手扼杀自己的幸福。
- 我们渴望那些让我们能感知当下的体验,殊不知,这样的渴望却让我们脱离了当下。
- 举例来说,我买了一辆新车,现在等着提车。我自然会很关注这件事,每天晚上都上论坛查看、研究相关信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一辆普普通通的车,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改变。我知道,只要车一到手,我就不会再关注它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沉迷于对外物的“欲望”。我对外部事物会带给我幸福和快乐的执念其实是一种痴念。
这个观点反映了人性的特点,用一句歌词来说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人的一生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无序状态,即所谓“局部熵减”,这是你的人生责任。
人们渴望稳定,渴望生活在舒适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拥抱变化”。
- 我已然认识到,欲望是我痛苦的来源。所以,我会对欲望保持清醒,这样我就可以慎重选择自己的欲望。我的目标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尽量不让自己对生活有一个以上的欲望。当然,我知道,即使只选择一个欲望,我也是在自寻烦恼。
- 布莱士·帕斯卡说过:“人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他不能独自安静地在一个房间里坐着。”如果你能坐上30分钟,同时保持幸福的心境,你就是成功的。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不过极少有人能做到。
- 生活本身没有那么难,是我们自己把生活变难了。我在生活中努力摆脱“应该”这个词。当“应该”在脑海中出现时,其背后隐藏的是负罪感或社会规训。如果做一件事是因为“应该”,那就表示你内心是不想这么做的,而违背自己的心意会让你变得痛苦不堪。因此,我努力在生活中减少“应该”做的事。
生活本身没有那么难,是我们自己把生活变难了。你所感受到的大部分的痛苦,除了身体上的,都是你的教养给你的。
- 人类和蜜蜂或蚂蚁一样是社会性生物。我们遵从一定的社会规则,受到社会反馈的驱动。结果就是,我们已经不知道如何玩儿和赢得这些单人游戏了。我们完全投身于多人游戏的竞争。而现实是,生活就是一场单人游戏。人独自出生,独自死亡,独自解读人世间的一切。你的记忆只属于你一个人。你出生前无人在意,你离开人世后也无人在意,你存在于人世间只是短短几十年,人生就是一场单人游戏。
非常喜欢这段对于人生是单人游戏还是多人游戏的理解。
- 我不能只想要那个人的身材、财富或个性。如果要交换人生,我就必须接受对方全部的人生,包括他的反应、欲望、家庭、幸福感、人生观、自我形象等各个方面。你可以接受吗?如果你不愿意与别人进行百分之百的交换,嫉妒就毫无意义。
作者这里在讲的是妒忌心,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平复内心的方式。
- 获取幸福是一种技能,就像懂得营养搭配是一种技能,节食减肥是一种技能,锻炼是一种技能,赚钱是一种技能,与异性交往是一种技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技能,爱也是一种技能一样。要掌握这些技能,首先要认识到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一旦下定决心学习技能,你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观点我觉得是本书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追求幸福本身应该是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那么怎么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呢,作者认为是“用精心培养的好习惯替换那些在不经意间养成的坏习惯”并且“花时间与身边的人相处”。
- 如果你问贝赫扎德有什么幸福的秘诀,他只会抬头望天,然后说:“停止追问,开始欣赏。”世界如此神奇,而人类却对此如此麻木,习惯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就像此刻的你我,身处室内,衣食无忧,可以跨越空间相互交流。我们应该感恩所有,因为如果不是现代文明,我们可能还只是猴子,坐在丛林里,看着太阳落山,不知道晚上栖身何处。
- 获得幸福最重要的诀窍之一就是,认识到这是一种你可以锻炼的技能,是一个你可以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选择幸福,并为之奋斗。这跟选择减脂增肌、为事业奋斗、学习微积分没什么两样。
- 陷入惶恐怎么办?用冥想、音乐和运动重新调整情绪。然后把让你感到惶恐的事情放下,选择新的事情,把情绪能量投入其中。
- 新闻的目的就是让人感到焦虑和愤怒。但新闻背后的科学、经济学、教育和冲突趋势是有积极意义的。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乐观的心态。
- 无论面对何种状况,你都有三种选择:改变现状,接受现状,逃避现状。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会踟蹰不前,陷入空想:希望改变现状却没有横下一条心去改变,希望转身离开却没有毅然决然地离去,同时又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现状。这种纠结和回避的态度正是人生中大部分痛苦的来源。我在脑海里对自己说得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接受。
- 最开始我需要花几秒钟才能找到一件事的积极面,现在,我的大脑几乎瞬间就能做出反应。这是一个可以训练自己去养成的习惯。
- 相对于宇宙,你就像一只在夜空中闪烁的萤火虫,你的生命转瞬即逝。如果能彻底认识到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徒劳,你就能获得巨大的幸福感和平和感,因为你会意识到,生命不过是一场游戏。但生命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随着生命的展开,你要不断地体验现实。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以最积极的方式去诠释自己经历的一切呢?
自我救赎
- 我生活中的第一要务是我的身体健康。对我来说,健康的重要性高于幸福,高于家庭,高于工作。我的身体健康是一切的起点,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接着是家人的健康和幸福。在确保了这些之后,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这个世界上自由活动了。
- 世界上最简单的饮食原则:食物加工程度越深,就应该越少摄入。
我开始有意识的克制吃零食的习惯,事实上《疯狂的尿酸》这本书阐述的也是同样的观点,应该尽量少吃精加工食物。
- 基本上,无论你什么时候跟别人分享所谓的好习惯,他们都会给自己找到借口,最常见的借口就是“我没时间”。表面上说的是“我没时间”,但其实说的是,“这对我来说不是优先事项”。到底要不要做,就要看这件事是不是你优先考虑的事项。如果一件事是你的首要任务,你就会去做。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有10个或15个不同的优先事项,都不分主次地被丢到同一个筐里,那就等于没有优先级,最终你一件事都做不成。
说“打算”,就是在拖延,就是在给自己找借口。不过,即使没有把想法付诸行动,至少也要对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保持觉知:“虽然我说我想做这件事,但其实并不是真的想。因为如果真的想,我早就去做了。”
“我没时间” = “这对我来说不是优先事项”。
- 现在选择困难的饮食模式,也就是虽然很想吃垃圾食品,但是忍住不吃,同时选择困难的锻炼模式,不怕辛劳。长此以往,你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你不会轻易生病,不会不健康。价值观的培养、未雨绸缪的储蓄、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如此。如果你现在选择一条容易的路,那么你的未来会变得更加艰难。
对于容易与困难的理解,非常具有东方价值观的特质。
- 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与放松自我、活在当下、保持快乐的能力有关,当然,也与提高效能的能力有关
- 养成习惯、保持身材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正常情况下,我们每过六个月就要改掉一些坏习惯、养成一些好习惯,当然,具体周期取决于自我改变的速度。
- 如果你正在读这本书,很可能你已经具备了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那就是一个正常运作的身体和一个功能正常的大脑。
- 数学是大自然的语言。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对大自然进行逆向工程,以此了解大自然。
对大自然进行逆向工程的说法对程序员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 不要花自己的时间去取悦别人。别人快不快乐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你快乐了,别人也会快乐。你快乐了,别人会问你是如何快乐起来的,他们会从中学到点儿什么,但是你没有责任让别人快乐。
- 现代斗争:孤独的个体召唤出非人的意志力,进行断食、冥想、锻炼……对抗大批科学家和统计学家以充足的食物、药物和电子屏幕为武器制造出的垃圾食品、标题党新闻、无限的色情内容、无穷无尽的游戏、令人上瘾的毒品。
纳瓦尔的推荐读物
很有意思的是纳瓦尔也会有一些不愿意与人分享的书单,他在前文中提到他只会读一些所谓有用的真理的书,事实上他对于一些书的评判标准也存在怀疑。
他对此给自己的解释是:”顺便说一下,我在分享书目的时候,大概有2/3的书是不会说的。之所以不说,是因为我觉得不好意思,这些书听上去不像好书,谈论的话题似乎微不足道或傻里傻气。人们听了之后会说,“读这个干什么”。所以我不会把自己读的所有书都跟人分享。我什么书都读,包括被别人视为垃圾的书,甚至别人认为应该受到谴责的书。我也读那些跟我观点完全相反的书,以此启发自己思考。“ 或许读一些垃圾的书也没有什么过错吧。
我要求 ChatGPT 将这些推荐书籍按照类别进行了整理和概括,或许可以给你一个参考。
哲学与思维方式
- 《沉默的春天》 (Silent Spring) - 蕾切尔·卡森
- 讨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自我与他人》 (The Self and Its Brain) - 卡尔·荣格,海因茨·冯·福斯特
- 探讨人类意识与自我的哲学,适合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
- 《黑天鹅》 (The Black Swan)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 讲述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事件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强调“黑天鹅”事件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影响。
- 《反脆弱》 (Antifragile)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 研究系统如何应对压力和混乱,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变得更强。
- 《道德经》 - 老子
- 探讨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财富与商业
- 《从零到一》 (Zero to One) - 彼得·蒂尔
- 探讨如何在创新中找到独特的价值,而非仅仅做现有事物的复制。
- 《投资者的未来》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 本杰明·格雷厄姆
- 经典的投资理财书籍,重点是价值投资,强调理性与纪律。
- 《企业家精神》 (The Lean Startup) - 埃里克·里斯
- 讲述如何通过精益创业方法来测试、构建和调整商业模式。
- 《穷查理的普通常识》 (Poor Charlie’s Almanack) - 查理·芒格
- 汇集了查理·芒格的智慧和投资哲学,特别是如何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做出更好的决策。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 《思考,快与慢》 (Thinking, Fast and Slow) - 丹尼尔·卡尼曼
- 探讨人类思维的两种系统:直觉和逻辑,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
- 《人性的弱点》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 戴尔·卡耐基
- 经典的人际关系书籍,提供关于如何与人建立深厚关系和影响他人的技巧。
- 《自控力》 (The Willpower Instinct) - 乔治·哈特
- 讨论如何训练自己的自控力以及它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健康与生活方式
- 《为什么我们睡觉》 (Why We Sleep) - 马修·沃克
- 讲解睡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提高睡眠质量来改善健康和生活质量。
- 《运动与大脑》 (Spark: 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 - 约翰·J·雷迪
- 探讨运动如何影响大脑,提升心理健康和认知功能。
- 《健康的真相》 (How Not to Die) - 迈克尔·格雷格
- 提供了一些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实用建议,帮助延长寿命并避免慢性病。
技术与未来
- 《超智能》 (Superintelligence) - 尼克·博斯特罗姆
- 讨论人工智能如何塑造未来,以及AI可能带来的风险。
-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Guide for Thinking Humans) - 梅丽莎·多赫提
- 介绍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探讨AI如何影响社会、伦理与人类生活。
- 《未来简史》 (Homo Deus) - 尤瓦尔·赫拉利
- 讨论未来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探索未来我们可能成为怎样的物种。
个人成长与哲学
- 《影响力》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 罗伯特·西奥迪尼
- 研究影响力和说服技巧,帮助你理解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机制。
- 《活法》 (Ikigai: 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 - 纪本直义
- 探索日本长寿村的生活哲学,如何通过找到生活的意义与目的来实现幸福。
- 《人生的智慧》 (The Wisdom of Life) - 阿图尔·叔本华
- 讨论人类生活的智慧,包括快乐、痛苦、爱情、事业等方面的哲学观点。
科技与未来趋势
- 《科技想要什么》 (What Technology Wants) - 凯文·凯利
- 研究科技的进化与发展的趋势,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生活。
- 《未来的冲击》 (Future Shock) - 阿尔文·托夫勒
- 探讨未来技术变革对社会的冲击,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快速变化。
其他
- 《沉默的大多数》 - 王小波
- 通过散文和杂文,深入思考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背后。
- 《人生的选择》 (The Art of Happiness) - 达赖喇嘛
- 探讨如何通过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觉察找到真正的幸福。